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現將《濟南市深入實施品牌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濟南市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
濟南市深入實施品牌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為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壯大品牌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構筑省會經濟發展新優勢,推動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為路徑,把握三大國家戰略交匯疊加重大機遇,推行更高質量標準,增強創新發展支撐,優化品牌發展環境,加快打造一批本地品牌產品、品牌服務和品牌企業,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為打造“五個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動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22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機制,品牌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品牌經濟貢獻率大幅提高,品牌認知度、美譽度、影響力顯著提升。
(一)產品更高端。打造技術更先進、制造更智能、品質更高端、品牌更響亮的“濟南產品”,建設高端產品品牌匯聚基地。到2022年,培育省高端產品品牌300個,品牌價值總額超過6000億元;“泰山品質”高端認證品牌達到8個,省優質產品基地達到10個,品牌數量和品牌價值居全省前列。
(二)服務更優質。服務功能全面增強,服務能級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濟南服務”成為國內外馳名金字招牌和城市名片。到2022年,培育省服務業高端品牌200個,品牌價值總額超過2000億元;服務業顧客滿意度達到88分以上;公共服務質量監測評價進入全國前10位。
(三)名企更集聚。引進、培育一批具有產品和服務優勢的品牌企業,打造一批高端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形成優勢企業集聚高地。到2022年,將十大千億產業打造成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產業集群品牌,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達到29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瞪羚、獨角獸企業總量達到600家以上,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4400家。
三、重點任務
(一)打響農業品牌,塑造現代農業新名片。
1.打造“泉水人家”特色農產品品牌。夯實農產品質量基礎,健全品牌農產品標準體系,加快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步伐,鼓勵引導企業創建知名品牌、馳名商標等;進一步完善市、區縣、鎮(街道)三級監管體系,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推進追溯基點和基層監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產品品牌梯次發展,做好農產品品牌的挖掘、遴選和培育工作,加快構筑“1+10+N”品牌農業發展體系;做大做強章丘大蔥、萊蕪生姜、平陰玫瑰等優勢品牌,持續提升歷城草莓、長清壽茶、曲堤黃瓜、商河花卉、高官甜瓜、龍山小米、南山核桃、農高種業、萊蕪黑豬等特色品牌影響力。推行“公共品牌+企業商標”模式,對特色農產品實施“統一規劃、統一形象、統一推介”,引導企業按規定使用公共品牌。加強品牌營銷,利用“泉水人家慶豐收”“中國農民豐收節”等展銷平臺、文化節慶活動,助推濟南農品“走出去”和“濟南好品”共享,塑造“泉水人家”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到2022年,“三品一標”農產品有效用標總數保持在1400個以上,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45個以上。(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商務局等單位配合)
2.打造農業特色產業集群品牌。發揮區劃調整優勢,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十大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農業十大特色產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十業育十園,十特帶百千”的發展新格局。通過提高研發能力、增加科技附加值、提升品牌影響力等方式,科學引導和推進圣泉集團、維爾康、佳寶乳業等農業龍頭企業再上新水平,全面提升龍頭企業適應市場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實施農村電商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培育壯大農村電商市場主體,加快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到2022年,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80家,打造2個國家級農村電商示范縣,農產品網絡零售總額突破60億元,初步形成糧油種植加工、獸藥飼料生產、乳制品生產、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式發展格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口岸物流辦等單位配合)
(二)打響工業品牌,打造“濟南智造”新高地。
3.打造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品牌。加快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優化提升“三聚多園”空間布局,加快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重點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服務器)、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衛星導航等6條產業鏈,在服務器、芯片設計和制造、衛星導航等領域加快形成優勢品牌,以浪潮集團等骨干企業帶動全市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競爭力進入國家第一梯隊,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到2022年,產業規模提升1400億元,規模總量超過5000億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濟南高新區管委會等單位配合)
4.打造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集群品牌。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實施“創新能力提升、重點領域產業鏈推進、智能制造推進、高端裝備產業生態打造”4大工程,持續提升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智能化水平。依托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濟南高新區智能裝備城、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中德企業合作區)等重點項目載體,打造質量優、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汽車及零部件、激光裝備、軌道交通、機器人、數控機床、電力裝備等細分領域拳頭產品,以中國重汽、二機床集團等骨干企業帶動我市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搶占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市場。到2022年,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規模提升1500億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等單位配合)
5.打造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品牌。加快完善創新鏈和資金鏈,延伸產業鏈,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打造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先進材料產業集群。通過產業細分,在精品鋼、不銹鋼、先進高分子、粉末冶金、石墨烯、晶體材料等6個方向,分別打造以山鋼股份等為龍頭的全國最大、規格最全的H型鋼生產基地,以泰山鋼鐵等為龍頭的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泰山不銹”400系高端不銹鋼新高地,以圣泉集團等為龍頭的亞洲最大的酚醛樹脂生產基地,以萊鋼粉末等為龍頭的產銷規模位居亞洲第一的粉末冶金基地,以及以山東天岳等為龍頭的技術、產品居于世界先進水平的碳化硅單晶襯底生產基地。到2022年,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產業規模提升500億元,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等單位配合)
6.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品牌。依托我市生物醫藥產業資源稟賦,以構建產業垂直生態體系為主線,聚焦抗腫瘤藥物、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醫中藥、醫療器械、醫美抗衰、特醫食品等6個方向,分別打造以齊魯制藥等為龍頭的國家級抗腫瘤藥物研發中心,以銀豐生物等為龍頭的中國最大的細胞存儲基地,以博科生物等為龍頭的中日韓醫療器械產業基地,以華熙生物、福瑞達生物等為龍頭的“齊魯美谷”,以福膠集團等為龍頭的中國最大的特醫食品產業化基地等品牌。到2022年,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規模提升1500億元,產業規模達到2500億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濟南高新區管委會、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管委會等單位配合)
7.實施工業精品制造工程。提升工業設計能力,發揮創意設計對品牌的助推作用,在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汽車、電力裝備、重型機械等行業,以及節能環保、人工智能等領域實現原創設計突破,加快工業設計高端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提高工業精品制造能力,堅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定期遴選發布《濟南優勢工業產品目錄》,持續推動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應用,支持企業智能化改造、設備更新、工藝改進等,打造一批我市工業企業質量管理標桿和精品制造企業。到2022年,獲得認定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達到6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達到27家,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創業共同體達到60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等單位配合)
(三)打響消費品牌,構筑“濟南消費”新優勢。
8.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品牌。加快商貿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商貿服務能級,建設跨境電商O2O體驗中心,打造商品進口“世界超市”。加快培育教育、體育、養老、醫療,特別是文化旅游等消費新熱點,持續壯大家政服務、健身休閑、競賽表演等傳統服務業。全面實施“品牌濟南”產品消費補貼政策,推出一批凸顯濟南元素和濟南特質的“城市禮品”“旅游商品”,打造一批網紅商品。大力發展電商經濟,開展濟南名優產品“中華行”“全球行”“網上行”等市場開拓行動。支持“老字號”、非遺產品組團進駐商業場所,并遴選一批率先進駐機場、鐵路站點開展試點營銷。擦亮“陽光大姐”“食安濟南”等知名品牌,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名企、名院、名品、名店、名展、名賽、名會等,全力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到2022年,培育引進新零售主體2000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00億元。(市商務局牽頭,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體育局等單位配合)
9.打造“文化消費”品牌。實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加快建設一批文化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和重大項目。推動文化和旅游資源共享,打造世界級“山水圣人”中華文化樞軸。擴大泉城文化國際影響力,積極挖掘曲藝文化特色,高起點規劃建設非遺展示中心,推動“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加強文化產品有效供給,立足群眾需求和濟南特色,構建集吃、玩、游、樂、購于一體的文化消費服務體系。融合電影、曲藝、泉水游、互動休閑等文化消費熱點項目,集中開發一批品位高、形式多、層面廣、影響力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打造齊魯文化新高地。到2022年,文化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600億元。(市文化和旅游局牽頭,市水務局、濟南文旅發展集團等單位配合)
10.打造“泉城濟南”旅游品牌。開展研學旅游、紅色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等示范基地(點)創建工作,爭創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示范區。提升鄉村旅游品質,聚力打造鄉村旅游集聚示范區、示范村、精品項目、精品民宿、旅游商品5類重點樣板。加大市南部山區生態保護力度,整合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提升“泉城夜宴”美譽度,打造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唱響“夜泉城”品牌。指導創建一批A級景區,支持雪野湖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到2022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1300億元。(市文化和旅游局牽頭,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濟南文旅發展集團等單位配合)
11.打造“康養名城”品牌。壯大“齊魯醫學”品牌。提升疑難危重疾病診療、重大前沿學術科研、高水平專科建設和高水平人才引育能力,推動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崛起發展;聚焦高端科研、高端醫療、高端康養和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醫學科學和醫療健康產業高地。擦亮“扁鵲故里”品牌。深入挖掘中醫藥資源,傳承扁鵲醫脈,抓好中醫醫院發展,打造中醫重點專科;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加快道地藥材產業化種植,建設國際中醫藥文化產業園,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到2022年,全市醫療康養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00億元。(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濟南高新區管委會、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管委會、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管委會、濟南文旅發展集團等單位配合)
(四)打響政務服務品牌,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12.打造“在泉城全辦成”品牌。推進制度創新和流程再造,深化減材料、減證明、減環節、減時限、減費用“五減”改革,推進“秒批秒辦”,以“店小二”式服務,打造“在泉城全辦成”亮麗名片。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嚴肅整治侵害企業和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突出問題,營造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積極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司法局等單位按照職責分別負責)
13.打造“泉城公共服務”品牌。落實公共服務質量提升攻堅行動方案,圍繞公共交通、文化、教育、醫療、體育、養老、就業、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開展公共交通服務質量提升、社會保障服務質量提升、教育服務質量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提升等12項攻堅行動,采取62條措施,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提升“溫暖人社”“貼心民政”等公共服務品牌影響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到2022年,公共服務質量監測評價進入全國前10位。(市質量強市及品牌戰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有關成員單位配合)
14.提升12345市民服務熱線品牌影響力。堅持法制化管理,標準化運營,進一步完善機制、優化流程、提高效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努力打造有溫度的熱線,在政府服務熱線領域持續引領全國。成立濟南熱線服務產業研究院,在全國率先實現熱線產業化發展。建設國家級服務標準化成果展示、實踐驗證、創新研究和宣傳培訓4個基地,每年舉辦熱線學術交流和標準化培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推進政府熱線國際標準制定,有效引領和轉化先進經驗,不斷提高政府熱線服務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到2022年,實現熱線市場化運營,產研院、熱線、產業融合發展。(市政府辦公廳牽頭)
(五)強化基礎建設,提升品牌發展支撐能力。
15.夯實質量基礎。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十四五”質量發展規劃》,明晰質量發展戰略路徑。搭建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加快國家產業計量中心園區、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建設,提升檢驗檢測服務能力和產業發展支撐能力。實施“服務零距離、質量零缺陷”為主題的中小企業質量技術服務活動,組織專家、技術團隊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推動百家重點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引導百家企業提升品牌價值。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擴大產品抽查范圍,加大產品抽查頻次,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崗位練兵和質量標兵等活動,推廣新型學徒制,提高一線工人的技能和素質。到2022年,工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6%以上,主要農產品和食品合格率分別穩定在97%和98%以上。(市質量強市及品牌戰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有關成員單位配合)
16.提升產品品質。探索實行科研項目“掛帥制”“揭榜制”“包干制”,通過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實施,加快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取得突破,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發布年度高成長性企業榜單,推廣中小微企業創新券制度,建設一批品牌策劃、咨詢、評估、孵化等一體化綜合性平臺。實施品牌評價,制定《“好品濟南”評價標準》《品牌價值測算指標體系》,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品牌管理、提升品牌價值的解決方案。到2022年,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1000家,擁有發明專利的工業企業超過4000家,推動500家企業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市質量強市及品牌戰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有關成員單位配合)
17.強化標準引領。抓實抓細標準化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擴大先進標準供給,完善標準體系,引導企業制定或采用國際、國內先進標準,掌握國際競爭的話語權。大力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深入推進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不斷提高濟南產品和服務的標準水平。加快國內外標準接軌,推動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縮短國內外市場“質量差距”和“信任差距”。到2022年,推動制定國際國外先進標準40項、國家標準2200項、行業標準3000項、地方標準3750項,建設國家級、省級標準化示范(試點)項目180項。(市市場監管局牽頭)
18.推進梯次培育。做大主導品牌,實施“旗艦企業”培育計劃,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知名品牌,爭創中國質量獎。扶持潛力品牌,支持隱形冠軍、獨角獸、瞪羚等有較強帶動作用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助推打造國內知名品牌,爭創省長質量獎。振興老品牌,以新設計、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賦予老品牌新形象,重塑“濟南金花”。開展高端品牌培育,建立市級品牌培育庫,引導重點企業進入省級培育庫,分層次推進梯次培育,對入庫企業進行培育孵化,引導品牌做大做強。到2022年,推動500家企業進入高端品牌培育庫。(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國資委、市民營經濟局等單位配合)
19.加大品牌推廣。對全市主導品牌實施“一品一策一方案”推廣計劃,制作《品牌濟南》宣傳片,借助傳統媒體、新興媒體手段和網絡紅人等資源,整體策劃、包裝宣傳濟南品牌。搭建品牌展示平臺,充分利用“品牌日”“質量月”“好品山東”等活動和平臺,推介濟南優勢品牌。樹立質量標桿,修訂市長質量獎管理辦法,積極宣傳、推廣獲獎單位和個人的先進經驗、成果。到2022年,策劃推廣品牌企業50家以上,打造品牌示范企業100家以上。(市質量強市及品牌戰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有關成員單位配合)
四、措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市質量強市及品牌戰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用,科學調度、統籌協調、指導推進各項工作。各區縣要加強對品牌工作的組織領導,細化工作方案,扎實推進本區域品牌打造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工作推進路線圖、時間表,加強協調配合,抓好目標任務的分解和落實。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大政府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完善品牌激勵措施,用好用活各項扶持政策。對新獲得市長質量獎的組織和個人分別給予50萬元、5萬元資金扶持,對新獲批創建山東省優質產品基地的有關組織給予20萬元資金扶持,對新獲得“泰山品質”認證的有關組織給予10萬元資金扶持,每年設置150萬元財政資金用于品牌培育孵化、教育培訓等支持自主品牌發展的措施。
(三)強化人才支撐。建立健全人才培養、發現和吸引機制,建設一支具有較強品牌意識、專業品牌知識、精通品牌運營、熟悉市場規則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積極開展“首席質量官”“濟南工匠”等標桿選樹活動,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弘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為品牌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四)嚴格督導考核。完善工作考核機制,提高品牌在區縣政府質量工作考核中的比重,對重點工作推進情況及時督促檢查,對貫徹落實情況適時開展評估,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本計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實行后扶持政策的扶持資金順延一年)。
附件:濟南市深入實施品牌戰略三年行動計劃量化指標責任分解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