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開門決策”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全省輕工紡織行業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的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一、制定背景
輕工紡織產業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在穩定增長、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我省家具、造紙、白色家電、文體用品、紡織服裝等輕工紡織行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促進高端化、數字化、集群化發展,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制定本《方案》。
二、起草過程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省輕工紡織產業發展實際,研究起草了《方案》初稿。3月份,在內部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初稿做了進一步修改完善,吸收了合理性意見建議,形成了征求意見稿。
三、主要內容
《方案》共包含4個章節:
第一章:總體要求。
第二章:主要目標。
第三章:重點任務。一是開展補短板行動,促進提升產業附加值;二是開展數字化轉型行動,促進提升智能化發展能力;三是開展集群升級行動,促進提升集群整體競爭力;四是開展產業鏈優化行動,促進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五是開展對標學習行動,促進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六是開展安全環保行動,促進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四章:保障措施。一是構建智力保障;二是構建金融保障;三是構建人才保障;四是構建組織保障。
四、關于實行日期的說明
《方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五、征求意見說明
公開征求意見期限為2021年4月14日至4月20日。請就文件內容及是否影響市場公平競爭提意見或建議,如有意見或建議,請發送至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輕工紡織產業處郵箱sdqgfz@shandong.cn。
感謝您的參與支持!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1年4月14日
全省輕工紡織行業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方案
(征求意見稿)
輕工紡織產業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在穩定增長、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我省輕工紡織行業受國際國內產業格局深刻調整,全球貿易保護及爭端增多等因素影響,發展速度有所放緩,與此同時,產品檔次不高、產業鏈不完善、制造模式有待升級等問題仍然存在。為進一步推動我省家具、造紙、白色家電、文體用品、紡織服裝等輕工紡織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制定全省輕工紡織行業能力提升專項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系統觀念,以增強輕工紡織行業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提升輕工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能力為主線,深入開展補短板、數字化轉型、產業集群升級、產業鏈優化、對標學習、安全環保等系列行動,構建支撐行業全方位發展的智力、金融、人才、組織保障體系,推動行業高端化、數字化、集群化發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標
2021年,行業發展服務保障體系基本建成,能力提升工作順利起步;2023年,行業發展能力明顯提升,規模持續增長,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體系更加完善;2025年,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成為發展新優勢,為制造強省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三、重點任務
(一)開展補短板行動,促進提升產業附加值。針對輕工紡織行業普遍存在的產品結構不優、創新創意能力不強、品牌影響力不夠等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深入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爭取利用五年時間推出200項左右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100個左右“三品”工作典型案例,推動“三品”工作提層次、上水平,不斷提升產業附加值。
(二)開展數字化轉型行動,促進提升智能化發展能力。建立輕工紡織企業與數字化服務商常態化對接機制,在技術改造、智能制造、網絡營銷、成果轉化等領域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對接活動,引導企業全面夯實研發設計、工藝仿真、生產制造、設備管理、產品檢測、市場銷售等各環節數字化基礎,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積極推進5G、工業互聯網在服裝、家具、白色家電等行業賦能應用,利用大數據分析挖掘消費者個性需求,打通消費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推動“以產定銷”的傳統制造模式向需求驅動、柔性制造、供應鏈協同的新模式轉型,促進產業重塑。加強示范引領,在智能化生產、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方面挖掘一批輕工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爭取在全省推廣。
(三)開展集群升級行動,促進提升集群整體競爭力。充分摸清省內輕工紡織行業集群化發展情況,深入開展輕工紡織行業產業集群觀摩提升行活動,推動重點行業省級以上產業集群學習觀摩全覆蓋,促進相互學習交流提升。加強工作指導,促進產業集群以完善產業鏈條、提升創新能力為方向,精準招引企業、實施項目,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技術咨詢、檢測認證、人才培訓等各類公共服務能力,促進區域內產能、供需、人才、設備、信息、資源共享,原料采購、生產配套、供應銷售、物流運輸等協同協作,提高集群整體競爭優勢,努力在輕工紡織行業打造一批新的省級產業集群,推進一批優勢省級產業集群爭創國家級產業集群。
(四)開展產業鏈優化行動,促進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在紡織服裝、造紙、家具等重點行業實行“鏈長制”推進機制,以工程化、項目化方法抓好產業鏈規劃設計。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用,推進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合作、技術合作、人才合作、項目合作、資金合作,共建產業鏈、互通供應鏈,形成融通發展新格局。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錯位發展、協同協作,積極對接國內國際一流企業、科研機構、行業組織、基金等,加大“雙招雙引”力度,省市一體化謀劃實施一批補鏈強鏈項目,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五)開展對標學習行動,促進提升企業綜合實力。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選定一批輕工紡織行業國際國內一流企業,扎實開展對標學習提升活動,爭取五年全省各級工信部門推動不少于1000家企業“學先進、做先進、超先進”。舉辦全省輕工紡織行業綜合能力提升培訓班,學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把握重點行業前沿趨勢,掌握產品創意設計、企業資本運作、數字化轉型等方法路徑,全面促進企業提質增效發展。
(六)開展安全環保行動,促進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行業發展規劃、政策法規、標準規范等方面統籌考慮安全生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布局調整,深化兩化融合,從源頭治理上指導相關行業提高企業本質安全水平;積極引導推進企業結構調整、工藝優化、科學管理、節能減排,提高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構建智力保障。成立涵蓋高校、研究機構、中介組織、企業等領域頂級人才的輕工紡織行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及分行業專家咨詢委員會,發揮專家智力優勢、專業優勢、資源優勢、渠道優勢,組織開展咨詢、診斷、輔導等多種活動,在分析研判行業發展趨勢、謀劃行業發展方向、攻關行業前沿科技、擬定行業重大政策等方面發揮專家作用,助力行業發展。
(二)構建金融保障。進一步發揮魯輕工特色產業集群貸作用,協調金融機構推出更多針對輕工紡織行業的專項金融產品,遴選一批支持輕工紡織行業發展的基金公司,組建金融服務庫,努力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加大產融對接力度,每年遴選一批輕工紡織行業優質項目,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產融對接活動,助力優質企業發展和優質項目實施。
(三)構建人才保障。系統梳理相關院校資源,分行業組建人才培養庫、企業人才需求庫,搭建對接交流平臺,形成長效對接交流機制。開展“百校千企”大對接活動,促進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定向培養、工學交替等多種形式的企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努力解決企業高端研發人才及技能型人才匱乏問題。
(四)構建組織保障。分別在紡織服裝、造紙、家具產業鏈,由產業鏈龍頭企業、關鍵節點企業、重點配套企業、相關行業協會、科研單位以及基金、智庫、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培育服務機構,發起成立產業鏈聯盟,建立完善工作聯系機制,發揮組織保障作用,為產業鏈協同發展、關鍵技術協同創新、服務體系共建共享、行業交流合作等提供橋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