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數字經濟的關鍵支撐和核心引擎,為加快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全面塑強數字經濟競爭新優勢,更好支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鏈長制”為總抓手,以“十大工程”為主路徑,堅持市場主導、創新引領、龍頭帶動、開放合作,推動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全面擴量提質,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顯著增強,到2025年年底,全省信息技術產業營收突破2.2萬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在集成電路、高端軟件、人工智能等核心領域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每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0000件以上。全省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125左右,努力打造全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要集聚區、融合應用引領示范區和技術創新發展新高地。
二、重點領域
堅持基礎領域補短板、優勢領域鍛長板、新興領域搶布局的原則,聚焦實體、做強實業,加快實施“十大工程”,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一)實施集成電路“強芯”工程。加快“芯機聯動”,支持整機龍頭企業聯合省內外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開發適配一批配套芯片。全力推動濟南、青島兩市集成電路晶圓制造項目規?;慨a,積極布局高端封測產業,大力發展EDA設計工具、專用設備、關鍵材料等產品。支持濟南市瞄準新能源汽車、5G、光電等市場需求,構建碳化硅、氮化鎵等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力爭到2025年,全省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過千億。(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二)實施高端軟件“鑄魂”工程。支持濟南市、青島市做強中國軟件名城品牌,培育壯大一批本地企業,招引落地一批頭部企業,形成引領全省軟件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進一步強化創新導向,持續提升骨干企業核心競爭力,爭創國家鼓勵的重點軟件企業、全國軟件百強企業,以提升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研發能力為關鍵,加快推出一批魯版軟件“名品”。力爭到2025年,全省軟件業務收入達到140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三)實施先進計算“固鏈”工程。支持濟南、青島等市緊抓人工智能計算、東數西算等機遇,推動龍頭骨干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快關鍵器件、基礎軟件適配驗證和技術迭代升級,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安全穩定的高性能計算機產業體系。支持威海等市圍繞打印機等計算機外設產品,延伸招引一批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提升產業集聚發展、配套發展能力。力爭到2025年,全省先進計算產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
(四)實施數字終端“擴量”工程。支持青島等市大力發展新型顯示等產業,提升龍頭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消費電子產品生產能力,塑強產業發展主引擎。搶抓新能源汽車機遇,推動終端制造企業與整車企業深度合作,開拓車載終端市場。支持淄博、濟寧、日照等市大力發展機器人核心部件,加快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研發應用。緊跟消費升級趨勢,支持企業布局智慧農業、智慧安防、智慧醫療健康等新型終端。力爭到2025年,全省數字終端產業規模達到60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
(五)實施人工智能“賦智”工程。鼓勵各類主體參與大模型技術開發和驗證。支持濟南、青島等市高標準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創新發展試驗區,布局建設一批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增強算力供給能力。以智能制造為重點,持續深化制造業全業務、全流程的智能化轉型。挖掘更多應用場景,立足智慧醫療、智能交通、智能能源、智慧城市等領域,培育一批滿足行業需求的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力爭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6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大數據局、省能源局)
(六)實施虛擬現實“提質”工程。支持青島、濰坊等市以壯大虛擬現實整機產品生產規模為牽引,提高國家虛擬現實制造業創新中心(青島)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集聚能力,搭建內容制作、分發公共服務平臺,帶動虛擬現實產品向商用端、消費端深度延伸,打造形成涵蓋關鍵零部件、感知設備、內容制作各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力爭到2025年,全省虛擬現實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七)實施空天信息“躍升”工程。支持濟南、青島、煙臺等市持續深化與央企的戰略合作,加快建設東方航天港、齊魯空天信息研究院、衛星互聯網等重大載體,擴大北斗導航、高分遙感在智慧城市、應急救援、海洋漁業等領域的應用規模,提升衛星核心器件制造、總裝總測、終端設備制造和空天地信息一體化應用能力。力爭到2025年,全省空天信息產業規模達到8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廳、省大數據局)
(八)實施云服務大數據“融通”工程。著力發展云原生技術能力及應用實踐,以混合云為重點培育行業解決方案、系統集成、運維管理等云服務產業。持續創新產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三網融合”模式,深化大數據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的融合應用,提升數字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能力。力爭到2025年,全省云服務大數據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大數據局、中國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山東監管局)
(九)實施能源電子“聚能”工程。大力發展“新三樣”,支持濟南、東營、臨沂等市緊盯硅料、電池片等關鍵環節,做大先進高效光伏產品生產規模,積極開展鈣鈦礦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支持棗莊、濟寧等市壯大鋰電電芯、電池模組等產業鏈各環節,大力開發超長壽命、高安全性儲能鋰離子、鈉離子電池,支持開展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推進功率半導體器件及其模塊、組件、系統布局,提高對省內外能源企業的配套能力。力爭到2025年,全省能源電子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能源局)
(十)實施新型電子材料“融鏈”工程。發揮化工等產業基礎優勢,支持煙臺、濱州等市引導大型化工企業向集成電路晶圓制造材料、新型顯示基礎材料等電子化學品領域積極拓展業務,以更大力度融入國內乃至全球龍頭企業供應鏈。支持濟南、淄博、德州等市提高碳化硅襯底、大尺寸硅片等產能,做大封裝材料企業規模,持續塑造和鞏固在相關優勢領域的領先地位。力爭到2025年,全省新型電子材料產業規模達到800億元。(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三、實施路徑
(一)聚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
1.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瞄準集成電路、高端軟件、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和基礎環節,深入征集企業共性需求,定期發布攻關目錄指南,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多種方式,依托省級科技計劃每年實施信息技術創新重大項目20項以上,形成一批基礎性、前沿性創新成果,激發企業創新內在動力。支持龍頭企業積極申報承擔國家重大產業創新專項,在支撐和服務全國大局中加快突破“卡脖子”難題。(牽頭單位:省科技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著力做強創新平臺。圍繞重點產業領域,支持骨干企業牽頭聯合優勢力量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推動省級科技創新工程、重大產業攻關項目等加大在重大創新平臺的布局,以重大創新平臺為紐帶,支持龍頭企業沿鏈集聚創新要素,加快實施靶向突破,全力填補產業鏈空白環節,攻關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3.加快自主生態培育。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信創產品應用示范工程契機,支持搭建基于國產軟硬件的研發平臺和驗證測試環境,開展集成適配、優化遷移。大力支持企業參與以自主可控芯片、操作系統為核心的國產生態建設和基于RISC-Ⅴ等開源技術的項目開發、標準制定。深化信創產品在各行業的滲透應用,形成以市場牽引供給、以應用促進提升的良好發展格局,持續降低對外依賴度。(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委辦公廳、省科技廳)
(二)聚力優化產業發展布局。
1.強化龍頭城市引領。支持濟南市軟件產業提檔升級,培育特色半導體、先進計算等重點產業鏈,積極布局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網絡安全等新興產業。支持青島市集中力量做強集成電路,鞏固擴大數字終端、新型顯示、虛擬現實、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優勢,創新培育人工智能、數字文化等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形成全國領先的數字產業發展引領區。(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2.培育特色化產業集群。推動龍頭整機企業開放市場鏈、供應鏈、創新鏈,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協同發展性強的配套企業和生態伙伴,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雁陣形”產業集群。深化省內產業合作,以智能終端、“新三樣”等為重點,推動各市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高度集聚、協作緊密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對入圍省級以上特色產業集群的,省財政擇優給予專項激勵。(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
3.建設高水平產業園區。支持各市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基礎優勢,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規律,找準目標定位,科學布局一批特色優勢產業,規劃建設一批專業化園區,積極爭創中國軟件名園等國家級園區。每年認定10家左右建設水平突出、發展成效明顯的數字產業園區,支持打造具有比較優勢的政策環境,全方位提升對前沿技術、優質企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三)聚力做強發展主體引擎。
1.打造一批優質企業。支持全國電子百強、軟件百強企業積極開展兼并重組和戰略合作,進一步提升產能規模和產業鏈供應鏈主導力。以爭創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軟件企業為牽引,在“十大工程”關鍵節點培育一批骨干企業。依托“小巨人”“專精特新”“瞪羚”企業等政策,扶持一批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2.落地一批優勢主體。支持有條件的市在國家政策框架下,加強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領域優勢主體合作,積極吸引新增產能落地,推動產業向高端躍升。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與國內外頭部企業的重大戰略合作,積極吸引關聯度高的業務在我省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性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夯實產業發展硬支撐。(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
3.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濟南、青島、煙臺、德州等市晶圓制造、基礎材料、顯示模組、先進封測等重點項目建設。聚焦光伏、鋰電池等領域,建設一批品牌影響力大、引領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加力提速做大產業規模。每年謀劃推出重大數字產業項目100個左右,在土地、能源、環境等方面依規享有與省級重點項目相同的保障機制。(牽頭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
(四)聚力拓寬市場應用空間。
1.強化創新產品應用推廣。發揮省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等政策作用,優化質量基礎設施布局,推動信息技術產品形態和盈利模式創新,釋放市場需求、提振消費活力。將“三首”創新產品應用情況納入國有企業考核,擴大采購引導效應和應用規模。建設一批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應用體驗中心,擇優給予財政獎補,助力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
2.深度支撐數字化轉型。圍繞制造業、農業、服務業重要領域數字化轉型發展需求,建強一批產業大腦、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發放創新券等方式,支持企業上云用腦。建設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降低中小企業轉型成本。實施“工賦山東”行動,鼓勵“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服務商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與制造業企業聯合開展數字化轉型試點,打造一批典型場景解決方案,省財政按規定給予獎補支持。(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
3.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在符合國家政策前提下,建設一批數據中心,優化全省算力布局。大力支持“千兆城市”創建,進一步提高骨干網絡承載能力。加快5G網絡全覆蓋,對推動應用作用大、流量高的新建5G基站給予財政獎補,到2025年,建設開通5G基站25萬個以上,切實提高數字“新基建”對信息技術應用滲透擴散的支撐效能。(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省通信管理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五)聚力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1.深化“四鏈”融合互促。進一步發揮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機制作用,面向“十大工程”,形成標志性領軍人才需求清單、技術攻關需求清單,推動與人才招引籌劃、學科專業調整、科技工程謀劃等的精準對接,實現需求及時表達、有效響應。支持“鏈主”企業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聯動,組建合作交流聯盟,示范性推進“四鏈”融合工作。(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國資委)
2.推進產業融鏈固鏈。系統梳理我省骨干企業在整機設備、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等方面的薄弱環節,每年舉辦多場次融鏈固鏈供需對接活動,推動有基礎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提升配套能力、加快卡位入鏈,拓展與大企業供應鏈合作關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彈性韌性。(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3.建設產業鏈促進機構。依托專業化社會組織,大力培育支撐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公共服務機構,組織開展項目策劃、成果轉化、供需對接、人才招引、市場拓展等活動,促進跨地域、跨行業、跨企業的溝通聯系。支持公共服務機構加強與國家行業協會組織溝通對接,為企業集聚全國產業鏈資源、嵌入全國產業鏈解決方案搭橋梁、做紐帶。(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六)聚力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1.擴大產業有效投資。支持濟南、青島等有基礎的市積極爭取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國家基金投資。在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框架下設立總規模不少于100億元的數字經濟發展專項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鼓勵各市設立一批項目基金、產業基金,持續增加資金總量,支持企業開展重大技術攻關、重大兼并重組和重大項目建設。(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
2.加強人才智力保障。制定緊缺人才目錄,持續優化省級重點人才工程實施布局,每年支持引育高端人才不少于30名。完善信息技術學科,創新開展高等教育共同體、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改革試點建設,擴大數字經濟卓越工程師等培養規模,儲備一批技術創新人才。支持重點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骨干企業,建設一批實訓基地,培養一批優秀產業人才。將數字就業納入“穩就業”一攬子政策體系,增強數字勞動力供給。(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3.搭建高水平宣介平臺。高標準舉辦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國際軟件融合創新博覽會、國際虛擬現實創新大會等產業對接交流活動,進一步擴大各項重大活動輻射范圍,廣泛展示我省產業發展成果,搭建雙招雙引、人才資本對接平臺,充分集聚和利用國內外資源,賦能我省產業發展。(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商務廳)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鏈長制”一體推進,建立“鏈主”企業及骨干企業訴求“直通車”聯系服務渠道,及時研究解決產業鏈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各級各部門要健全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推進機制,明確競爭政策基礎地位,構建有利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橫向高效、縱向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加大財稅扶持。落實高新技術企業、集成電路和軟件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強化政策宣貫,依法依規持續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稅收減免。根據新的產業形勢,適時優化出臺新的財政支持政策,形成多維度支撐保障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針對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需求,創新金融產品。深化金融伙伴機制,精準增強產業融資支持。(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稅務局)
(三)加強宣傳引導。強化標桿示范引領,每年組織宣傳推廣一批優勢市、縣(市、區)、優秀企業和典型案例。支持省內主要媒體開設專題專欄,加強先進經驗推廣。積極開展各類交流觀摩活動,推動典型經驗“一地創新、多地復制”,營造支持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良好氛圍。(牽頭單位:省委宣傳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四)健全考核評估。優化信息技術產業統計指標和監測辦法,強化動態調整,完整準確反映各地產業發展情況。發揮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進一步樹立大抓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鮮明導向,凝聚發展共識、形成發展合力,更好推動產業跨越發展。(牽頭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統計局)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