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科字〔2024〕138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山東省生物育種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5—2027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山東省科學技術廳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省財政廳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
山東省海洋局
山東省畜牧獸醫局
2024年12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山東省生物育種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
(2025—2027年)
為搶抓“生物育種4.0”戰略機遇,加快提升全省生物育種科技創新能力,引領生物育種未來產業快速發展,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主要目標
以推動生物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建設種業科技強省為總目標,構建以前沿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應用為主體的生物育種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努力打造世界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創新、國家種業關鍵應用技術集成、黃淮海區域重大新品種供給、育種領軍企業集聚的創新高地,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科技賦能糧食產能提升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全省生物育種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農業現代化大產業發展。力爭到2027年,全省生物育種綜合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原創基礎理論取得重大進展,突破一批生物育種“卡脖子”技術,創新集成生物技術(BT)、信息技術(IT)、智能技術(AT)的智能設計育種技術體系,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重大動植物新品種(種質),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模式,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我省生物種業高質量發展。
——種質創新利用取得突破。精準鑒定評價糧經作物、家畜、水產等種質資源10000份以上,挖掘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關鍵基因70個以上,解析主要經濟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與調控機制,構建展現基因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表達數據調控網絡30個以上,創制綜合性狀優良的新種質(種群)100份以上。
——育種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開發基于不同物種高通量表型精準鑒定、全基因組選擇等技術7個以上,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生物育種核心技術5個以上,開發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融合的模型和平臺5個以上。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麥、玉米、大豆等智能作物育種裝備3套以上,生物育種速度較傳統育種提高2—3倍。
——重大品種創新實現跨越。取得轉基因玉米、大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7項以上,培育主要糧經蔬菜果品、家畜、水產等重大突破性新品種(系、配套系)30個以上。
——生物育種產業大幅躍升。培育國內領先的種業創新團隊15個以上,引進生物育種關鍵領域高端人才10人以上。國家種業陣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2家。
二、重點任務
聚焦國家種業振興戰略部署和世界生物育種科技前沿,堅持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一體化推進生物育種重大基礎理論創新、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突破性新品種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等全產業鏈布局,組織實施五大行動,為培育種業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撐和堅強保障。
(一)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行動
1. 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關鍵基因挖掘。研發智能化、高通量、動態無損測量的種質資源表型鑒定技術及裝備,建設一批營養、加工等性狀測試平臺,開發低成本、高通量基因分型技術,構建基因型—表型預測模型,發掘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關鍵基因,解析不同地理群體遺傳與資源特征。
2. 生物資源安全管理與引進利用。加強種質資源的保存保護,保存糧經作物、家畜、水產等種質資源50000份以上,建設生物資源數據庫,規范生物資源分級分類應用,研究生物安全預警技術,完善生物資源信息預警體系,保障全省生物資源安全和動態穩定。加強生物物種資源對外交流合作,支持種業企業引進優異種質資源,推進生物種質資源安全高效交流。
(二)實施前沿技術引領創新行動
1. 基因編輯技術研發。研發不受基因型和物種限制的高效植物遺傳轉化及多基因協同編輯新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植物基因編輯系統。創新高效多位點編輯、精準基因替換等基因編輯技術,構建基于家畜原始生殖細胞、多能干細胞的新型編輯體系。研發不依賴于顯微注射的新型外源大分子遞送、編輯體高效篩選等基因編輯衍生新技術,構建水產高通量基因編輯技術體系。
2. 現代高效育種技術研發。深入開展轉基因、基因組選擇等關鍵共性育種技術研發。開發新一代植物遠緣雜交育種技術,創新植物雜種優勢固定、雙單倍體育種、植物從頭馴化和再馴化新技術。研發家畜體細胞克隆、體外性控胚胎生產、性腺類器官、干細胞體外育種等技術。完善水產性別控制、倍性育種、表觀調控育種等技術,建立現代高效育種技術。
3. 智能設計育種技術體系構建。研發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等算法和分子模塊聚合育種,獲取表型和環境大數據,融合基因和遺傳組學大數據,通過對遺傳變異、多組學、種質資源等數據的組合,開發基于特征表征、多模態融合的新算法和模型,在主要糧經作物、家畜、水產等重點領域建立BT—IT—AT融合的智能設計育種技術體系。
(三)實施突破性新品種培育行動
1. 糧經蔬菜果品新品種培育。培育高產、優質、節水、抗逆、抗除草劑、綠色、高效、宜機械化糧經作物突破性新品種,重點培育高產優質小麥、耐密抗倒玉米、高產高油大豆、宜機收抗除草劑棉花、優質蔬菜、大果抗裂軟籽石榴等新品種10個以上。
2. 林草花卉新品種培育。培育具有高產、優質、高抗林草花卉突破性新品種,重點培育高值高質花卉、速生用材林木、高抗生態林草等新品種6個以上。
3. 家畜新品種(種質)培育。培育快長、抗病、優質、高效家畜突破性新品種(種質),重點培育耐熱高繁奶牛、快長高繁羊、抗病高繁高飼料利用率豬、德州驢等新品種(種質)4個以上。
4. 水產新品種(種質)培育。培育速生、多抗、廣適、適合深遠海和陸基工廠化養殖的水產突破性新品種(種質),重點培育抗病耐高溫大西洋鮭、虹鱒、半滑舌鰨、石斑魚,速生耐高溫牡蠣、扇貝、鮑,高營養品質刺參等新品種(種質)10個以上。
(四)實施種業創新體系優化行動
1. 生物種業創新平臺體系建設。高水平建設小麥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海水養殖生物育種與可持續產出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支持符合相關規定的育種企業牽頭建設省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省級創新平臺,打造國家級、省部級一體化的生物種業創新平臺體系。
2. 生物種業高端人才隊伍引育。堅持引育并舉,通過“一事一議”、泰山系列人才等人才計劃,重點引進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合成生物學等生物育種關鍵領域高端人才。強化雙一流學科和相關團隊建設,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培育國內領先的種業創新團隊15個以上,為生物育種產業創新發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統籌好原始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應用型人才建設,鼓勵企科深度合作,聯合培養一批熟悉產業的博士、博士后人才。
3. 生物種業領域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省級相關主管部門協商交流,統籌協調政策制定、計劃組織實施等工作,強化總體設計,建立“技術突破、品種創制、市場模式、產業發展”全鏈條體系化種業創新機制,基礎類、公益類項目由高校院所牽頭,市場化程度高的項目由龍頭企業牽頭,打造產業整體競爭優勢。依托山東科技大市場,加強供需對接、成果評估交易、融資路演和中介服務,完善生物育種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提高轉化效率。
(五)實施種業產業提升行動
1. 領軍企業培育。重點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生物育種科技領軍企業,強化政策、人才、技術、資金等多方面支持,加大科技計劃對育種領軍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基因編輯、智能設計育種等前沿技術在育種領域的應用,促進科技成果落地。
2. 產業集群打造。立足地區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優勢,鼓勵從事生物育種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科研機構和相關服務機構,通過資源共享、技術協作和市場聯動,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全省在濟南、青島、煙臺等市布局作物、家畜、水產等育種產業集群創新發展。
3. 科技金融助力。鼓勵科技金融向科技型種業企業傾斜,加快形成以生物育種產業投資為重點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優化科融信綜合服務平臺,綜合采取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風險補償等財政支持方式,鼓勵金融機構豐富產品、優化服務,引導風險投資基金加大對種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為生物育種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強化科技、財政、金融政策協同,通過“撥投貸”聯動機制,引導金融、產業、社會資本參與生物育種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落地。
三、重點舉措
(一)加強組織協調。在省委科技委領導下,加強生物育種科技創新,強化政策協同聯動,發揮科技界、產業界、經濟界專家作用,做好生物育種領域科技發展戰略、重大任務、重大創新及產業化發展方向的布局。(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海洋局、省畜牧局)
(二)統籌要素保障。加強規劃任務與科技資源配置的有效銜接,支持企業積極爭取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育種有關項目。優化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配置,布局生物育種產業領域科技示范工程,在省自然科學基金中設立生物育種前沿研究專項,省農業良種工程中加大對生物育種的支持力度。發揮現有創投基金作用,給予生物育種產業創新創業金融支持。強化生物育種產業建設發展用地、用海、用工等要素保障。(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海洋局)
(三)強化政策支持。聚焦生物育種產業發展,支持40周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項目中“挑大梁”“當主角”,形成老中青有機結合的人才隊伍。從研發、市場、金融、組織機構等層面強化政策創新,重點加強生物安全、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引育等政策供給,建立完善生物育種產業政策體系。(牽頭單位: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
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