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金融監管部門突出“主業”,補齊短板,及時消除風險點,是形勢所需、必要之舉。強化監管的出發點不是“推倒重來”或“休克療法”,而是要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的合力
端午假期前最后一個工作日,證監會就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有關股東減持股份行為發布了新規定。此次制度完善指向擾亂股市的集中、大幅、無序減持行為,對市場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出針對性安排。減持制度的修改完善,讓近期出臺的一系列金融業監管舉措又添上令人關注的一筆。
監管在不斷強化,這是近來金融市場各方的共同感受。這樣的變化本在情理之中,金融監管,顧名思義,就是要突出監管“主業”,在風險防控上耳聰目明,確保金融系統良性運轉。然而,實踐中,如何把握監管和發展的關系,卻是一個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
我國金融業發展時間并不長,真正的跨越式發展是近十幾年內實現的。在2003年確立的監管格局下,銀證保“三會”監管的對象,是各自分工領域內的金融機構,各監管部門事實上就成為行業主管者,擔當起各自所監管領域的“大家長”角色。尤其是市場發展初期,金融機構羽翼未豐,投資者也不夠成熟,市場內生發展動力還不足,各監管部門或多或少身兼本行業發展和監管的雙重職能??梢哉f,我國金融業能短期內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與相關部門的推動促進作用密不可分。
但金融業已是今非昔比,對監管的期望和要求自然也大不相同。這十幾年來,金融機構種類、數量等快速增長,各細分行業的金融資產規模打著滾往上翻,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場的主動發展意識大增,機構創新能力也已經很強,很多時候走在了監管前面??陀^看,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積極變化,可其中也蘊含了一些不能忽視的風險。隨著金融混業經營活動不斷增加,機構的交叉業務和跨業交易行為越來越多,其中還有一些以創新之名開發了長鏈條、跨行業、跨市場、結構復雜的產品,各類“通道業務”流行,此外冒出了五花八門的“類金融”業務,這既容易引發交叉性風險傳遞,也可能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滯留,造成資金“脫實向虛”。從監管角度看,各類監管空白和監管套利空間的出現,對金融管理提出新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部門凝聚監管合力,補齊監管短板,及時消除金融風險點,是形勢所需、必要之舉,對經濟發展全局具有關鍵性意義。
有人認為,金融市場敏感性強,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掀起大波瀾,強化監管會抑制金融業發展。顯然,這樣的看法存在誤解,強化監管的目的,并不是要打壓市場,而是意在化解金融業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隱患,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的強大合力。
短期看,市場訴求與監管目標也許不完全一致,但要看到,強化監管的出發點是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而不是“推倒重來”或“休克療法”,市場各方對此應當保持穩定預期,無需過度聯想,產生不必要恐慌。當然,從監管部門的角度講,也應當有機銜接監管政策出臺的時機和節奏,把握好防風險和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的平衡,處置風險時要講究策略和藝術。
中長期看,監管與發展之間本質上是統一的。金融監管說到底是以促進金融發展為目標;同時,金融發展也需要監管來保駕護航,缺乏監管的發展往往會變身為野蠻無序生長,如果積累重大風險,會讓多年發展成果毀于一旦。國內外金融發展史告訴我們,監管和創新從來相伴相生,正是二者的不斷博弈,才推動金融業不斷地向前發展。銀證保都姓“監”,通過強化監管,引導資金“脫虛向實”,讓更多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不僅有益于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也將為金融業自身發展打開更大的天地。(人民日報 午 言 )